数字文明尼山对话丨这些山东智造,深入你的生活

数字化技术,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吃穿住用行的日常生活中。6月25日,大众日报记者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山东数字化发展成果展示”中看到,除了高大上的卫星发射系统、运载火箭、量子微纳卫星等,吃饭、出行、体检……都用到了智能制造化产品。

未来的动车,什么样?

在尼山讲堂入口右侧,“复兴号”高速动车组模型、时速可达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模型,格外引人注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国是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来自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高铁设计师于沛峻说,“复兴号”高速动车组构建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技术标准体系,在提高速度的同时,保证了乘坐的舒适平稳感。

“这得益于动车上多达上万个的智能传感器,可监测轴温、轴压,把数据实时传输到车载主机、地面主机,迅速实现与健康数据的类比和分析运算,从而进行故障预测,提前排查。”

未来,动车还将具备哪些智能化功能?于沛峻说,除了提高运营时速和平稳性,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动车配置车载Wifi、显示屏,乘客可以随时联网、手机投屏。“智能动车单节车厢的样车预计8月下线,长编组最快明年下线。”

智能养殖的大黄鱼,鲜在哪儿?

渔业养殖竟然用到了卫星通信、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由青岛国信集团发起并联合中国船舶集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研发建造的“国信1号”智慧养殖船,让与会嘉宾叹为观止。

通过尼山讲堂一楼中庭左侧的“国信1号”智慧养殖船模型展示,大家了解到,“国信1号”可以模拟大黄鱼洄游的生长路线,在海南、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半岛附近海域进行游弋式养殖,达到仿野生的标准,口感上更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需求。

“国信1号”体量庞大,船舶总长249.9米、型宽45米,养殖水体9万立方米,年产高品质鱼3700吨。如此庞大的体量,如何实现智能养殖?

青岛国信集团经营部主管王建全介绍,船体配备了196个摄像头、2108个传感器,并部署了鱼苗入舱、自动投饲、成鱼起捕等8套自动化养殖系统,通过物联网、卫星通信等进行数据传输和实时监控分析,实现船岸协同作业。

“前段时间遇到台风赤潮,岸上专家监控到天气变化后,指导海上作业人员迅速转移,保证了养殖安全。”王建全说,“国信水产·裕鲜舫深海野游大黄鱼”入选国家级“特质农品”,去年起已在全国多地上市。

探测头能“分析”,本领堪比15年经验B超医生!

通过小济(山东)智能科技的智能体检机,可以实现智能体检!记者在现场看到,随着探测头在体验者的颈部移动,相关影像视频实时显示到屏幕上,并识别和标注出疑似病灶区域。

小济(山东)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延辉介绍,探测头在探测的同时可以进行数据分析,为嘉宾提供颈动脉诊疗服务,本领堪比15年经验B超医生。这是一款人工智能+超声影像结合并实现商业落地的产品,具有发明专利技术,针对高危疾病进行AI早筛医学影像分析的前沿科技解决方案。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琳 杨帆 报道)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