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建共享到共创共治 “大模型”激发通信业新动能-今日要闻

在近日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文明尼山对话期间,“大模型”成为广受参会单位热议的AI概念。“大模型”指的是拥有百万级乃至亿万级参数的人工智能模型,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大模型的兴起,标志着从大数据时代向大模型时代跃进,为更高层次的数据挖掘、共享和应用提供了新可能。

近年来,通信基础设施硬件的集约发展不断推进,跨行业、跨区域的共享合作不断深化,信息通信行业在5G建设、物联网发展、防灾减灾、清洁能源推广等多个领域实现了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水平共建共享的绿色道路。人工智能爆发式发展的新时期,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将充分借力“大模型”,将绿色发展道路延伸到共创共治的新阶段。


(资料图)

共建共享为“大模型”应用夯实数据基础

“大模型”的土壤和养分来源于大数据,只有基于对多维度、多信源数据的训练,人工智能才能规避过度拟合,尽可能准确地还原特征本质,模拟客观事物实际。数据的全面性、稳定性、实时性是“大模型”在各行业应用场景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石。

6月21日,2023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组委会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已累计建成5G基站超273万个,5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数百万的通信基站编织了覆盖全国的通信基础设施网,基于该硬件设施网络,“通信塔”变为“数字塔”,“通信机房”变为“数据机房”,地震监测、视联网络、气象观测、备用电网等设备融合其上,快速集约地搭建了相应的全国性网络,通信数据与其他行业领域数据的物理联合,体现出得天独厚的数据全面性。同时,国内通信硬件抗干扰抗灾害技术的不断提升,无间断电力设备的引入,保障了通信基础设施优良的数据稳定性与可靠性。

“算力”是“智力”的基础,信息通信行业的服务末端延伸,使得边缘计算大力发展,促进多种数据能直接应用于具体工作场景,具有强大的实时可用性。通信基础设施领域共建共享的实践发展,为“大模型”应用提供了扎实、多元的数据材料,为激发“大模型”的数据挖掘能力打下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共创共治是“大模型”赋能的目标方向

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聚焦资源集约,以实现多行业多类型应用的加总,达成公共品与准公共品的经济投放,降本增效将建设成本“1+1<2”做深做实,行业集约化可持续发展是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最为“显性”的贡献。同时,“大模型”具备挖掘发现行业产业间交互生成新型应用场景的能力,能将共建共享效益“1+1>2”提升到更高水平,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视听体验、更精准的数据综合分析服务、更智能的事件管理预测工具,是创新服务模式、创造适应市场受众新需求的新动能。

依托“大模型”的计算、学习和模拟能力,共建共享从要素整合向产品创造、从信息共享向智能管理方向升级发展。目前,信息通信行业逐步探索搭建算法仓库和AIoT平台,将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森林火灾识别、长江禁渔甄别等具体场景中,探索将人为影像监控升级为人工智能的主动识别,大幅降低人力占用,提升风险判别能力。而“大模型”的引入,将进一步强化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共同创造、共同治理,在通信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升级赋能中大有可为。

“大模型”解锁共创共治新范式

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升级为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与硬件供给,“大模型”则为行业共建共享提供了新技术、创造了新需求。

可以预见,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与“大模型”的融合会将共建共享提升到更高阶段,具体为“两步走”发展:第一步是显著推动国内公共品与准公共品的生成创造,包括优化5G、6G等通信基础设施,以及多维度地震监测、森林火灾探测等公共服务,并依托“大模型”更高水平的分析识别能力,在灾害预防、风险监测等领域探索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功能。通过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升社会福祉,建设数字中国。第二步则是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大模型”针对通信基础设施集成数据的市场化应用,如依托基站网络促进车联网智能化升级、加强对商品市场的监测和风险识别等,创造更便捷的要素流通渠道和要素组合机制,在区域的联动中、市场的融合中为人民衣食住行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产品,具体化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创共治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总体而言,拥抱“大模型”应用前沿,探索从共建共享到共创共治的模式创新,通信业将实现从硬件向数字化再向智能化的升级,不断释放新动能推进高质量发展。 

相关内容